海腸子,屬星蟲類,軟體動物,為煙臺沿海的特產。因形似蚯蚓,猶如雞腸,故名。其形態雖不美觀,但肉質脆嫩,用韭黃配炒,尤其鮮爽無比,是早春海鮮佳肴。此菜系民間的“長久有余財”分化而來。遠在明朝年間,生活在煙臺芝罘島上的漁民,每至大年,家家戶戶都要用韭黃、海腸、豬肉、鮮魚為主料熬制成一個菜品,取其諧音“長久有余財”(腸、韭、肉、魚),以寓來年獲得更大的豐收。后來,此菜傳至飯店,因原菜系雜燴之類,將4種原料混為一肴,頗不稱美,于是廚師們將其改進,單取韭黃與海腸子烹炒,成為“韭黃炒海腸子”。質嫩味佳,清鮮爽口,在清末的煙臺餐館中極為流行,至今尤珍。
所需材料
主料 | 佐料 | 調料 |
---|---|---|
海腸350克韭黃200克, | 鹽5克,豬油(煉制)50克,香油3克,味精2克,料酒3克 |
1. 韭黃洗凈后切成3 厘米長的段; | |
2. 海腸子切成長8 厘米的段,用清水洗凈; | |
3. 勺內放清水燒開,將海腸子放入略汆即撈出,控凈水分; | |
4. 勺內放熟豬油,燒至八成熱時,將海腸子下油一沖,撈出控凈油分; | |
5. 熟豬油25克下勺燒熱,加韭黃煸炒片刻,烹入料酒,放入海腸子、精鹽、味精快速煸炒幾下,至脆熟,淋入香油拌勻,盛入盤內即可。 |

